时值陆游诞生885周年、逝世800周年之际,崇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四川省诗词学会、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,于2010年11月20日——21日隆重举办第二届中国·四川陆游文化节。海内外的诗词艺术名流们纷纷应邀齐聚崇州共祭陆游。
陆游(1125-1210年),字务观,越州山阴(今浙江省绍兴)人。他一生在爱情、家庭、仕途都多次坎坷;但他心胸豁达,才智出众,终生不忘报效国家,是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。陆游46岁时任蜀州通判时,常游罨画池,后回到成都,并在罨画池写下一120多首诗篇,包括著名的七绝《咏梅》诗。陆游在川中八年,其中有两年在蜀州(今崇州)任通判。这一段时间是他的诗风成熟期,留下的关于蜀州人文风光的诗作有一百多首。在他的《渭南文集》中,有关崇州的篇次仅次于绍兴。可以说陆游对蜀州有很深的感情基础。他两度入蜀,仅吟咏蜀州的诗篇,就留下近200首。“归心日夜逆江流,官柳三千忆蜀州”诗句道出了陆游对蜀州的深深怀念。
“
丹藤翠蔓”就出自宋·陆游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,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选自《入蜀记》,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(1170)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。是时,陆游被起用为夔州(今四川奉节)通判,由故乡山阴(今浙江绍兴)出发赴任。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,历尽两岸奇山异景,因作《入蜀记》以记其胜。
原文写到:
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 陆游
八月一日,过烽火矶。南朝自武昌至京口,列置烽燧,此山当是其一也。自舟中望山,突兀而已。及抛江过其下,嵌岩窦穴,怪奇万状,色泽莹润,亦与它石迥异。又有一石,不附山,杰然特起,高百余尺,丹藤翠蔓,罗络其上,如宝装屏风。是日风静,舟行颇迟,又秋深潦缩,故得尽见杜老所谓“幸有舟楫迟,得尽所历妙”也。
......
译文: 八月一日,(船)经过烽火矶。南朝以来,从武昌(今鄂城)到京口,都设置了很多(报警的)烽火台,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。从船上看山,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。等到抛锚停船后,(我)走过山下,(看到)岩石镶嵌在洞穴里,奇形怪状,色彩光亮润泽,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。又有一块巨石,与烽火矶不相连。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,高约一百多尺,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,像宝石镶嵌的屏风。这一天,风平浪静,船走得很慢,又因为深秋,江水较浅,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,(正像)杜甫所说的“幸有舟楫迟,得迟所历妙”。
......